車訊新聞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百年MG破繭而出來勢洶洶|浮浪講 - 車訊新聞 - PChome Online 買車

低調而行穩健前進,我想這應該是對MG這個品牌最好註解,從2022年9月導入台灣後,不到兩年時間已讓許多對手招架不住,尤其2023年僅以HS和ZS兩款車便銷售13,791輛,躍升為國產第七大品牌,旗下的HS更以11,710輛為國產SUV第二把交椅,2024年三月更以1,711輛拿下SUV冠軍,然而這一切卻未見MG大肆宣揚,反倒還是如鴨子划水般默默耕耘。在台灣如此,世界其他市場也同樣,等到大家發現時已經來不及,這個品牌正悄悄地攻城掠地。

●成績斐然躍升國際,世界的MG有目共睹

近兩年在台灣汽車市場引爆話題造成熱銷的MG,不僅是延續1924年Morris Garages的品牌精神,並隨著時代的需求注入更多新技術,因此在全球100多國、都可見到這個百年英國品牌的產品,而且總計經銷據點高達830個,甚至在近20個國家中成為前10大品牌,據統計2023年MG在全球累積銷量已突破84萬輛,相較2022年成長了21.2%,並奪下中國單一品牌外銷冠軍五連霸。

Wewew

在消費者最為獨特且挑剔的英國市場中,原本都是TESLA狠甩對手稱霸電動車領域,然而因MG4的出現卻讓當地電動車排名重新洗牌,2023年以21,715輛擠下TESLA Model 3的13,536輛,緊追在Model Y的35,899輛之後,更將12,542輛的Poletar 2拋得老遠,或許有人認為英國是MG的本命區有失公允,那麼看看紐西蘭/澳洲與西班牙這兩大市場,年度銷售3,134輛的MG4排名第四,西班牙則以3,094輛居第三, MG4在歐洲、先進市場僅花一年時間就有如此成績,也難怪讓TESLA覺得芒刺在背備感壓力。

不僅MG4成為焦點,先鋒的HS、ZS影響力也不小,正因為MG在2023年於歐洲銷售量達231,818輛,超越SUZUKI、MAZDA、BYD、HONDA、MINI等成為當地第20大品牌,單MG4就累積銷售72,212輛,因此上汽集團計畫將於當地建置生產工廠,除了能更及時供應消費者需求,更可創造當地更多就業機會,當然MG能在歐洲立足也絕非簡單的事,因為要通過最嚴苛的環保、安全法規的認證就是第一道關卡,且在先進成熟的市場消費者對車輛要求度高,沒有達到一定水準根本無法獲得青睞,因此MG能有如此成績,顯見其造車實力與技術已獲得不容抹滅的肯定。

Ewfewf
●新世代新氣象,全球捷報不斷屢創佳績
Mg Cyberster 74

攤開近幾年MG的產品陣容,除了台灣民眾所熟悉的HS及ZS外,不難發現新能源車的比重相當高,且新世代的產品都別具特色,甚至還孕育出品牌精神的獨特美學。電動車是以追求環境綠能為前提,且有意取代既有的燃油車,因此車型多以四門房車、SUV、跨界為主,鮮少推出帥氣與樂趣兼具的產品,但MG Cyberster可是全球第一款配置鍘刀式車門的敞篷純電跑車,這款靈感來自傳奇MGB、也是睽違30年後才又推出的敞篷跑車,對於以跑車起家的百年MG來說是意義重大,出色的美學造型下具備544hp/73.9kgm輸出功率,可在3.2秒完成0-100 km/h加速,根據CLTC的標準測試下續航力高達580公里,目前全球已有超過500名車主,不論是承先啟後的歷史意義,還是深厚的造車工藝體現,都是車壇令人賞心悅目的一台Roadster。

Mg 7 5

此外在市場有著「中國版小Panamera」雅稱的MG7,流線的身影搭配聲控三段式電動尾翼、採用絕美運動化造型4-Doors Coupe搭配無窗框車門與玻璃車頂,展現出侵略性極高的獵跑風格;藉由33吋觸控螢幕、桶型賽車座椅、BOSE 14具揚聲器的組合,在運動化的氣息中保有豪華與科技。雖然提供1.5L與2.0L兩種排氣量的內燃機與趨勢背道而馳,但257hp/41.3kgm的2.0T心臟卻讓MG7創下「最大海拔落差5978.17公尺」長途行駛的金氏世界紀錄,足見MG的技術力足以輕易征服極端大自然。

Wfefef

而2023年一問世便橫掃全球的MG4,更是原廠的電動車代表作,Euro NCAP五顆星的榮耀不說,更受到歐洲、亞太市場的肯定,英國《WhatCar?》最佳中型車,《driving electric》2023年度車、最具價值電動車、讀者最愛電動車,《COMPANY Car and Van》最佳汽車、年度最佳中型電動車,義大利《La Gazzetta Dello Sport》引領歐洲的中國電動車代表,法國《Automobile Award》最佳年度電動車,泰國年度風雲車、澳洲《carsales》年度車型等殊榮都在2023年都輕鬆入袋,2024年第一季剛過完,去年在國外拿下一堆Car of The Year的 MG4又持續在國外獲得不少獎項,2024年更擊敗群雄奪下愛爾蘭年度中型車的獎項,於英國What car,MG4蟬聯2024的「Small Electric Car of the Year」,當然MG4之所以能獲得多項佳績,主要在於跨界的造型定位、科技座艙配置、優異續航力與0-100 km/h加速可在3.8秒完成等條件,不僅在全球市場銷售超過13萬輛,並於歐洲拿下同級銷售冠軍,年度銷售更站上當地電動車第四名的寶座。

●擋不住的猛烈趨勢,有新血刺激才會有進步
64f7d1d6a310d2dc6d275027

回想1970年代汽車市場幾乎是歐美品牌的天下,日本車根本難登大雅之堂,就連HONDA Civic、TOYOTA Corolla這些車款在美國都算不入流,結果21世紀的今天卻已是一方之霸,地位根本無法撼動。1990年代我在美國求學時,積極經營市場的HYUNDAI、KIA等韓國品牌走低價策略,品牌形象與產品雖仍落後日美品牌許多,但卻成功擄獲中產藍領族群,而誰也沒料到今天會成為緊追在日、德之後的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

過去被世人所嘲笑的中國車,經過這幾年的努力藉由新能源車大軍已成功站上國際舞台,這點無論是法國巴黎、德國慕尼黑這兩大車展,最受矚目且幾乎是主秀的皆是中國品牌,在展場中所獲得絕大正面迴響乃不可擋的趨勢,因此讓歐美日各國政府和車廠也視為一股威脅,去年東京行動展在BYD的展區TOYOTA、HONDA高層面帶難色,日本車廠友人更推口說出:「不妙」,連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試圖力阻新三樣甚至提出100%關稅卻仍鎩羽而歸,根本無法抵擋中國電動車的攻勢,TESLA執行長馬斯克曾對中國車嗤之以鼻,但14年後卻認栽還意識到威脅整個汽車業,近期不僅採取價降措施,更直言:「沒有關稅中國車企將擊潰眾多數車商」。

此外,中國新能源車幾十幾年磨一劍累積的造車實力,在對於安全、排汙法規最嚴苛的歐洲,更拿下四分之一的電動車市場,根本不給這些前輩任何情面,也讓大伙笑不出來。

Mg4ncap
未命名efewfcc
●中國車已非吳下阿蒙意識形態大可不必

反觀在台灣市場,長期以來日系品牌都為大宗,同時在消費者購車用車觀念的轉變下,美系車已經推出市場不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韓國品牌,歐洲車也仍有一定的影響力,而已非吳下阿蒙的中國車早已躍上國際舞台第一梯隊,產品力早就充滿競爭力和威脅性,但或許是礙於政治力的介入和意識型態作祟,難怪國內車廠想方設法阻止侵台。

平心而論,沒有價格成本優勢與產品新鮮度的刺激,台灣消費者的購車成本和壓力逐年增加,甚至連想體驗環保節能也變得很困難,而且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無論國產車或者電動車的價格都難以讓消費者入手,每輛動輒百萬身價的國產車確實令市井小民難以買單,難不成要民眾勒緊褲帶就為了去購買百萬名車?

●謠言止於智者獨立思考相當重要

最近因美中兩大強權的抗爭,導致台灣也陷入地緣政治的泥淖中,但政治歸政治、生活歸生活,不少政客就將中國車等同中國的論述混淆民眾,不明就理者根本分不清黑白,如果真要排斥所謂「Made in China」並堅持血統純正,那可是難上加難,以目前市面上最常見、大家天天使用的蘋果手機為例,小小一台裝置裡即存在中國零件,更何況一輛汽車的製程高達三萬多個零件,試問哪個品牌敢大聲說車上沒有中國零件?M.BENZ最大股東可是中國北汽,素有瑞典坦克的VOLVO也用了不少吉利零件,英國名門品牌JAGUAR LAND ROVER背後可是印度TATA,骨子裡真是百分之百純英製嗎?基本上全球分工已經是常態和趨勢,畢竟術業有專攻且還能降低成本,就連美國航太也必須仰賴日本的精密工業,太空梭、衛星、火箭的小螺絲都來自日本的小工廠,根本無法獨力完成,也就是說只要東西品質夠好、價格夠吸引人,哪裡生產製造已經不是重點。倘若能敞開胸懷去擁抱更多品牌,別受政治議題的影響和操作,或許能有效刺激廠商重新思考策略,讓整個市場變得更健康也朝正向循環發展。

這篇文章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百年MG破繭而出來勢洶洶|浮浪講 最早出現於 SanjiNoir 黑侍樂讀

最新車訊新聞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