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14)曾參加國內福特舉辦包場試片活動,看過這部名為”極速快感Need for Speed”電影,當時覺得這部改編自知名電玩遊戲並明顯替福特野馬做形象廣告的商業電影其實比預期中好看得多。一般我們看到好萊塢電影中有車廠置入味道的通常是雙B之類的高價歐洲品牌,也通常是我們熟悉的車款,福特如此的大動作在好萊塢電影裡頭強勢露出,還把電影拍得頗娛樂性,這對於台灣觀眾來說是新鮮的。台灣市場對於美系車,尤其純美國製造汽車產品相對陌生,像野馬這種美國代表性本土文化的肌肉車產品,從不會認為是跟台灣扯上太多關係,也不會給予太多關注。而這個電影的出現以及國內代理商的大力推廣下,也不得不讓我對這所謂的美國肌肉車American muscle產生了興趣。
福特野馬命名的靈感來自二戰野馬戰機,從60年代出現至今年2015已經有六代的歷史,其發展初衷是建立一款長車頭、後置座艙短車尾、具斜背線條、雙門平價跑車,也就是所謂“pony car”概念的雙門小跑車,雖然歷經五十年的演變,其基本精神並沒有太多改變。去年曾經試駕第五代福特野馬3.7升自然進氣版,其誇張的大車頭,完全沒有時下迎合低風阻流線造型,如此粗獷的手法搭配“pony car”概念的長車頭、後置座艙斜背短車尾,又因國內能見度、辨識度低,開在路上吸睛能力超強,不時讓行人回頭觀望品頭論足一番,這比起開BMW M power、賓士AMG或Porsche 911捕獲的注目禮多得太多,而其售價卻遠遠低於那些昂貴跑車。
除了美式粗獷外觀獨樹一格,車內的陳設更會讓人有種時光交錯的快感。”Size does matter”是老美慣用思考,車內厚實沙發造型,其縫線紋路都走復古風,金屬按鍵造型及儀表板圓形表頭陳列方式甚至有點嘻皮風格,簡單來說就是整個老派做風,但是復古的環狀儀表中央卻有一個電子螢幕,其內容除了常見的旅電腦外,有驚人的先進豐富的引擎監控及賽道輔助數位資訊即時讀數供駕駛人使用。包括鮮少出現在市售車的燃油混合空燃比,加速G值等計算數據都可以即時透過螢幕傳達,這些與其外觀及內裝所傳達出來的復古風格可以說完全是”跳tone”。